回族愛國將領(lǐng)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字冠廷,山東費縣(今平邑縣)人,回族,清末將領(lǐng)。
左寶貴出身貧苦,自幼父母雙亡。咸豐六年(1856),攜兩弟應募從軍,“投效江南軍營”,此后轉(zhuǎn)戰(zhàn)于大江南北,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1868年晉參將,賞加副將銜。1872年賞加總兵銜。光緒元年(1875),從刑部尚書崇實北上,以客軍駐防奉天(今沈陽)。1889年,遞升為廣東高州鎮(zhèn)總兵,仍駐留奉天。
左寶貴駐軍奉天20年,“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他不僅“曉暢兵事,謀勇兼優(yōu)”,而且熱心地方公益事業(yè),重視教育,設(shè)義學數(shù)處。還設(shè)立賑災粥廠、同善堂、棲流所等慈善機構(gòu)。
光緒二十年(1894)春,日本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左寶貴主張武裝抗日。6月23日,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zhàn)爭。7月6日,左寶貴奉命統(tǒng)率奉天馬步十三營,同馬玉昆、衛(wèi)汝貴、豐升阿各部共一萬三千余人駐平壤,增援在朝清軍。8月10日,在大同江上游堵?lián)羧哲,擊沉日船?shù)艘。12日,與毅軍(淮系)統(tǒng)領(lǐng)總兵馬玉昆合力,擊退敵人數(shù)次進攻。
8月14日凌晨,日軍對平壤發(fā)起總攻。左寶貴率奉軍駐守城北的牡丹臺、玄武門一線。開始時“寶貴自至城上指揮,我軍力御之,倭人傷無數(shù)”。但由于敵我兵力相差懸殊,在日軍步炮夾擊下,逐漸不支。玄武門外五處堡壘及牡丹臺相繼失守。左寶貴“知勢已瓦解,志必死”,于是按照回族禮節(jié),進行沐浴,穿戴上御賜朝服,登陴督戰(zhàn),并親自點燃大炮,部下士卒備受鼓舞,拼死抵御,擊退敵軍多次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9月15日,左寶貴不幸被敵炮擊中,壯烈殉國。其忠骸留朝鮮。追賜太子少保銜,謚號忠壯。
清政府在左寶貴的祖塋地為他建造了衣冠冢,立碑記德,題記“氣壯山河”。后來朝鮮人民在平壤為他建祠堂,并立起用朝、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左寶貴戰(zhàn)死之地”碑,以紀念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左寶貴的崇高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永遠激勵著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