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館> 大百科> 中華英才

回族革命先驅(qū)者馬駿

馬駿

  馬駿(1895-1928),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臺;刈。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黨的早期活動家和領導者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qū)人物,第一批入黨的回族黨員。

  馬駿8歲讀私塾,17歲在省城一中讀書,受到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期間,曾參加演出《一片愛國心》等話劇,并參加抵制日貨的斗爭。1915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參加到周恩來等組織的“敬業(yè)樂群社”中,并兩任該校演說會、學生討論會及自治勵學會的會長及義塾服務團總董及教務長。

  馬駿具有出色的宣傳和組織能力,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廣泛組織學生,發(fā)起并成立了學生聯(lián)合會,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青年領袖之一。后來又被選為“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副會長、“天津各界聯(lián)合會”負責人,領導天津各界舉行罷課、罷市、示威游行等斗爭。同年6月,他和郭隆真、劉清揚等10人赴北京,強烈要求北洋軍閥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經(jīng)頑強激烈的斗爭,反帝愛國運動取得勝利。

  8月,山東鎮(zhèn)守使馬良殘酷鎮(zhèn)壓群眾,破壞了濟南的“回教救國后援會”等愛國團體,殺害該會會長、愛國回民領袖馬云亭、朱春祥、朱春燾。并抓捕大批學生,制造了震驚全國的“濟南慘案”。馬駿、劉清揚等在天津發(fā)表演說,揭露馬良殺害回族愛國同胞的罪行。8月26日,天津各界聯(lián)合會公推馬駿赴京請愿,被京津請愿學生推為總指揮。他率領4000人在天安門請愿,要求懲辦馬良和釋放第一次請愿的代表。結(jié)果也遭到逮捕。后來由于全國人民紛紛抗議,迫于壓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了全體被捕代表。

  為了廣泛開展愛國學生運動,1919年9月,馬駿和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等20位男女青年成立了革命團體--“覺悟社”,并出版《覺悟》雜志,他還發(fā)表文章勉勵革命青年。10月赴上海參加組織成立“全國各界聯(lián)合會”,被推選為總指揮,領導了著名的“反帝大游行”。1920年,他回天津參加抵制日貨的斗爭,后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仍堅持斗爭,讀馬克思主義的書、演講、演愛國劇等。7月,經(jīng)多方營救,馬駿被釋放。

  1921年7月,馬駿在天津入黨,成為天津的第一批共產(chǎn)黨員之一。1922年他到哈爾濱從事地下工作,組織了“救國喚醒團”,開展反帝愛國宣傳。他在寧安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個黨小組,是東北黨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25年“五卅運動”時,他領導吉林人民予以聲援,并聯(lián)合各界組織了“吉林滬案后援會”,任會長。舉行大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10月,被派往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9月,當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馬駿奉調(diào)回國,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重建和恢復了北京市各級黨的組織。在極其危險和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旋,開展工作。

  1927年12月,由于叛徒出賣,馬駿被捕,在獄中受盡法西斯折磨。1928年2月15日,被軍閥張作霖殺害,年僅33歲。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馬駿舉行了公祭儀式。1951年10月,在北京日壇公園為他豎立墓碑。馬駿家鄉(xiāng)寧安縣有“馬駿烈士紀念室”,記載了他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