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院士的“解題”人生

                ──記中科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

采訪郭雷的大部分時間里,他都顯得很安靜,常常歪著頭,支起下巴,表現出一種沉思的狀態(tài)。他善于傾聽,不倉促發(fā)言,開口前顯然經過深思熟慮,有時會有長達10秒鐘的停頓。作為一個勤奮的數學家,數學已經融入他的血液,甚至他的每句話都像經過嚴密論證的數學題。讓人忘不掉的還有他的笑容,郭雷愛笑,從容淡定中有大乾坤。

關于院士郭雷,人們知道的是,他不到17歲便考入山東大學數學系,25歲就憑借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成績,取得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此后,他在澳大利亞完成兩年博士后研究,回到國內,在所從事的控制領域又不斷有令世人矚目的發(fā)現。1994年他成為首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1998年,他當選為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xié)會會士,兩年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次年,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這時他正值不惑。

      

然而,如今領導著中科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發(fā)展的郭雷也并非受了命運的偏袒。上大學以前,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孩子,一面擠時間讀書,一面冒著冬寒夏暑下地務農,挖豬圈、收莊稼、犁地,樣樣都干過。1977年,不滿16歲的他第一次參加高考受到挫折 ,第二年,他如愿考入山東大學數學系。第一次離鄉(xiāng)的他發(fā)現,周圍同學都懂得比他多,這讓郭雷暗暗較起了勁。1983年,他從導師手中接到的第一個研究任務成為他“科研生涯中第一次終生難忘的挫折”。

種種不如意,在郭雷濃濃的微笑里變得淡淡的。他說:“暫時落后不是根本性的,不斷追求上進的動力、腳踏實地往前走的態(tài)度才是最重要的!比A羅庚、陳景潤、愛因斯坦……他歷數逆境成才的典型后說,只要不喪失自信,不改變初衷,能有“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就沒有任何阻力能擋住前進的步伐。

正因為此,他的挫折反而成就了他。大學入學時不起眼的郭雷從第二學期開始,便常常在考試中奪冠,成為考不倒的“不倒翁”?蒲兄械谝淮未煺,不但讓他在國際上首次突破了著名隨機梯度算法收斂性研究中“持續(xù)激勵”條件的限制,更讓他收獲了如下體會:(1)要有獨立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既異想天開又腳踏實地 ;(2)去證明別人想象中的結論,即使成功了也不會有太大意義,除非那是一個公開的難題;(3)擔心的不是我們的才能,而是怎樣合理利用才能。恰當利用,就會使才能充分發(fā)揮,甚至超常發(fā)揮 ;(4)命運和前途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應自己造就自己。

這四點后來成為他學術生涯里涓涓不息的靈感源泉。郭雷很強調科研鑒賞力,他有一個原則:必須選擇有實質性貢獻意義的科研項目來做,而不僅是一些枝節(jié)性的工作。枝節(jié)性的研究容易出論文,實質性的貢獻才能出成果?v觀郭雷的學術生涯,他用實際行動在二者間做了一個單選。他說,一個科學家值得自豪的應該是他的學術貢獻,而不是科研的副產品 ;是他解決了什么,而不是他發(fā)表了多少論文,爭到了多少項目、獲得了多少榮譽。

他不太愛談自己,甚至指著幾排院士照片這樣介紹自己:“我就是那最后一個家伙”;他也不愛談過去。他說:“過去怎樣,微不足道,關鍵是要關注現在,思考未來!

作為中國科學界的“名人”,常常有學生請他題字簽名,而他總以這樣三句相贈: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這是他對研究生基本要求的“濃縮版”,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人民日報》 (2006-09-07 第14版)

趙亞輝 羅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