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總總說北極

  源遠流長的歷史

  頑強的北極生命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北極博物館 >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 北極資源與人類發(fā)展


生物資源開發(fā)時代

  北極的生物資源不僅是土著居民的生存必需,也是周邊國家統(tǒng)治者用來換取其他財富的重要商品,因此毛皮貿易是北極生物資源開發(fā)時代的一個重要內容。1237~1240年間,強悍的蒙古鐵騎橫掃了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俄羅斯城市,僅有北部城邦諾夫哥羅德幸免。這是一座商城,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北方貨物的集散地,在這里北方人可以換取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后來的德國人帶來的西歐商品。諾夫哥羅德后來可能逐漸向北、向東發(fā)展,可以從北極沿岸各部族以貿易和貢金的形式得到海象牙、海象皮制成的繩索、白鯨油、毛皮,其中主要是毛皮——北方的“軟金”。這就是當時的貿易。歐洲北方其他的地區(qū)也是如此。阿拉伯地理學家和旅行家艾恩·羅斯塔在其公元912年的旅行中寫到“羅斯”(早期的俄羅斯人)時是這樣描述的:“他們唯一的商業(yè)就是以貂皮、松鼠皮和其他種類的皮進行貿易。”可見毛皮在當時是如何珍貴和重要。

  加拿大的情形在許多方面與西伯利亞有些相像。當歐洲人到來時,土著人只得任其掠奪。17世紀末,新法蘭西每年將50萬張海貍皮運往歐洲。1590年,莫斯科索要的進貢為每年20萬張黑貂皮、50萬張松鼠皮和1萬張黑狐皮。雖然這些要求并不一定全部得到滿足,但當時北極地區(qū)的動物資源之豐富可見一斑。

毛皮就是財富

  毛皮就是財富。到1650年,俄羅斯差不多1/3的總收入來自毛皮。從政治意義上講,毛皮可以換取利益或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系。1595年,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就給圣羅馬皇帝送了40萬張生皮作禮物。1638年,蒙古統(tǒng)治者奧廷可汗送給沙皇一些毛皮和120公斤茶作禮物,不久,喝茶熱竟風靡全俄,上至沙皇,下至百姓,都嗜茶如命,因此茶就變成了國飲,而要得到茶則必須用毛皮來交換。幸運的中國人,也想用茶換取毛皮,于是在邊城開牙克坦,一時間商賈云集。到1750年,俄方的茶和毛皮貿易額高達400萬盧布,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1億美元。

  在北極北部一些水域,龐大的生物生產力導致了世界級商業(yè)性捕撈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來,以白令海峽為中心的阿拉斯加綠鱈捕撈已躍居世界最大的單種漁業(yè)。美國總漁獲量中,約有40%來自阿拉斯加(大部分在北極圈內)水域。這一漁場產生的年收入是20億美元,并為5萬人提供了就業(yè)機會。格陵蘭西部鱈和蝦的漁業(yè)為過去30年格陵蘭的社會經濟轉化奠定了基礎。涉及這些漁業(yè)管理的爭議直接導致了80年代格陵蘭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再看北冰洋的東部,挪威和俄國分享巴倫支海域的世界級鱈和毛鱗魚漁場。雖然漁業(yè)在北極并不像石油和天然氣開發(fā)那樣熱門,但在將來化石能源采盡時,適度的商品性漁業(yè)能對遠北的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