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博物館 > 生命起源于海洋 > 無脊椎動物 > 放射蟲、有孔蟲和其它的古原生動物

     
有孔蟲
    

有孔蟲

  有孔蟲是一類長有偽足的微小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有礦物質形成的硬殼,殼上多有開口,殼壁上還有許多小孔。有孔蟲的身體由一團細胞質構成,細胞質分化為兩層,外層又薄又透明,叫做外質;內層顏色較深,叫做內質。外質圍繞著殼并且伸出許多根狀或絲狀的偽足,主要功能是運動、取食、消化食物、清除廢物和分泌外殼。內質包在殼里,有一個或幾個細胞核,而且還含有食物泡。

  現代的有孔蟲絕大多數都是海生的,只有少數生活在瀉湖、河口等半咸水的環(huán)境里,也有極少數廣鹽性的可以生活在超過正常鹽度的咸水里,還有極個別的可以生活在淡水里,如瓶形蟲超科中的個別種屬。大多數的有孔蟲營底棲生活,少數為浮游生物。底棲的有孔蟲通常都可以在海底緩慢移動,只有少數固著生長。

  有孔蟲經歷了從寒武紀到現代的漫長歲月,其間不斷演化發(fā)展,總的趨勢是越來越繁盛,但是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又表現出一定的特征,使得整個發(fā)展過程形成幾個高潮,分別出現在古生代的石炭紀到二疊紀、中生代的白堊紀以及新生代的始新世和中新世,現代則又是有孔蟲的一個繁盛時期。

  由于有孔蟲的某些類群演變迅速,在地質歷史中存留的時間短,因此常常成為相關時代的重要標準化石。尤其是因為它們體形小、數量多,同時它們的化石在鉆井巖心和海底取樣中比較容易被大量采集到,因而有孔蟲在蘊藏有石油的地區(qū)進行井下海相地層對比、劃分以及進行海洋地質研究等領域都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上一頁]  [下一頁]

 

 
 
走進古生物博物館
 
生命起源于海洋
 
脊椎動物登臺
 
恐 龍 世 界
 
哺乳動物大爆發(fā)
 
從 猿 到 人